相信學過第二外語的大家都知道,學習新語言的語法,大部分人都覺得『學語法』是相對無趣的。有時甚至會有『這是另一種沒學過的語言嗎?』的錯覺!語法就像是數學公式一樣,明明是在幫助解題,但有些時候似乎又很容易被複雜化。導致很多人聽到『語法或是文法』二字就覺得頭痛,這是很多人在學習第二外語時的感受!
那我們為什麼在學習第一語言的語法時,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呢?仔細想想,對於中文為母語的我們來說,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於學習華語語法的過程沒有太大(痛苦)的印象,那我們到底是如何學習中文語法的呢?不外乎就是從生活中慢慢積累語感而成,當然還有加上學校語文課堂上的各種換句話說、照樣照句等練習。所以大量的聽講練習,絕對是積累語感的最佳竅門!所以我們可以如何幫助華語學習者用相對輕鬆、簡單明瞭的方式來學習華語語法呢?一目瞭然的圖表加上例句,肯定是必要的,至於要如何將這些設計成有趣的活動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在開始分享教學活動之前,我們先稍微簡單了解漢語語法的幾個特點。
漢語語法特點:
一、缺乏形態變化:沒有時態
漢語語法不像英文一樣有著不同的時態變化。漢語是直接以「時間」來表達不同的時間點。
二、重視語序和虛詞
- 語序不同,意思就可能不同。舉個例來說,像是「北邊的樓」和「樓的北邊」,這兩句話唯一的差別就只在於「語序」而以,但是意思就不一樣了。
- 重視虛詞,像是「跟、對、但是…」
許多外籍學生在練習寫作文時,特別容易忽略掉「虛詞」。
例如「我要跟我的朋友見面。」他們就很容易忽略了『跟』,而寫成「我要見面我的朋友。」
三、量詞豐富
生活中常見的量詞非常多,常常把外籍生搞得一頭霧水,也因此許多的外籍生習慣直接把「個」來當成萬用量詞。這時候,可以試著鼓勵學生想想,還有沒有其他更適合的用法喔!
四、單雙音節對組詞造句也有相當影響
許多語言中,很多母語者在使用自己母語時,都喜歡簡化詞語或句子。中文也不例外。但有時簡化不當,可能就會造成其他人的不理解或是誤解。舉個例來說,「學習中文」,我們可以說「學中文」,但如果說成「學習中」或是「學習文」可能就會造成誤解或不理解。而有些詞組則是『不適合簡化』,像是「進行學習」,我們不會說「進行學」,聽起來就怪怪的。這就是單雙音節對組詞造句的影響。
五、特殊表達方式
對於許多外國的學習者來說也是滿大的難點。像是:
1.量詞的用法。 例如,關於『兩』的用法。
2.補語(位於動詞或形容詞後)的用法:
a.「他喝醉了」這句話表示『他喝(酒)、他醉了。』『他喝酒』是原因,『醉了』是結果。所以我們可以把它想成,我們將『醉了』補充說明『喝酒』這個動作。
b. 結果補語:表示動作或狀態的結果。
例如,東西吃「完」了、打「破」了一個杯子。在這兩個例句中,「完」、「破」是這兩句的結果補語。
c. 趨向補語:主要用在動詞後,由表示趨向的動詞所組成。像是,「來、去、上、下、過來、過去…」
d. 情態補語:主要指動詞後用「得」連接,表示動作的結果狀態補語。像是,「為了備課,陳老師每天睡得『很晚』。」及「我們一起學英文他學得『好』,我學得『不好』。」
3.的、得、著、了、過…等虛詞用法。
虛詞:是漢語詞彙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,同時需詞也無法獨立成句。一般包含副詞、介詞、連接詞及助詞等。像是「了」
a. 表示動作已經發生。「我吃飯了。」
b. 表示動作完成。「我吃了飯了。」
c. 未來完成式。「要下雨了。」
d. 形容狀態改變或一個新狀態的產生。「電視壞了。」
4. 是…的、被字句、把字句。
a. 是…的:表示動作已完成; 已經知道這件事情,想了解怎麼做的詳細情況。
例句一,這個包是我從義大利帶回來的。例句二,這個領帶是這樣打的嗎?
b. 被字句:表示受事者受到某種行為影響而改變。受到不愉快、受損害的情形。例如,我的錢包被偷了。
另外,在教被字句時,可請學生們分享他們不愉快的經驗,這樣造起句來會更有感覺喔!
c. 把字句:某個確定的事物,因動作而發生位置移動。
例如,請幫我把桌子搬到二樓。
了解了基礎的漢語語法特點後,接下來要分享一些基本方法與教學技巧。
教學技巧分享:
1. 直觀法:
利用畫圖、表格、圖示等等,讓學生容易理解與掌握。

2. 演繹法:
先展示語法規則,用實例說明,讓學生自行替換、生成和擴展。
- 示範教學:比字句
N1. + 比 + N2. + Adj.

使用圖片進行教學演練。 接著問,他們誰比誰高?姊姊比妹妹高多少? 等…問題
也可以找幾個班上的自願者,分享他們的身高,進行此語法練習。
3. 情境導入法:
透過具體情境的設置,用問答、講故事等方式,引導出本課語法。
- 示範教學:一… 就 …
一 + Event 1 , 就 + Event 2
Ex: 弟弟一吃完飯就去寫作業。

4. 結構法:
展示語法規則,並用表格讓學生知道句子對應的地方。
- 示範教學:S. + 想 + 買 + O.

- 結構法,也很適合使用在『把字句』的教學喔!(S. + 把 + O. + 動詞片語)
綜合活動:
在課程的最後,可以設計一兩個小活動,來讓學生做互動性的綜合練習,也可以順便檢視學生們的學習狀況。
示範活動一:Dialogue 對話練習

示範活動二:True or False
這種是非題或選擇題的相關活動,除了可以用簡報簡單製作外,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『手把手教你輕鬆學會Pear Deck互動式課程神器-遠距同步課程也能這麼有趣!』,使用Pear Deck互動式課程神器來增加課堂樂趣喔!

示範活動三:Role Play 角色扮演
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活動,它除了可以讓學生有大量的口語練習外,情境式的帶入,能讓學生的學習及練習更加地貼近生活!


示範活動四:讓學生使用繪圖版(電子白板)做互動練習。
這個是我設計的特別版『圈圈叉叉』,遊戲規則是,先將隊伍分成兩隊(O隊及X隊),隊伍O問對方:『哥哥喜歡吃什麼?』(主詞可隨意挑選),隊伍X回答:『哥哥喜歡吃冰淇淋。』則可將X移動至相對位置。如下圖。接著則換隊伍X問對方:『**喜歡吃什麼?』,隊伍X接著回答:『**喜歡吃__。』,回答正確即可將O移動至相對位置,以此類推。直至先連成線的隊伍則獲勝!

綜合結論:
每次教完語法,我都會盡量將它套入一些小遊戲中,讓學生們可以開心地不斷重複練習!這些小遊戲可以是以PPT的形式,也可以是線上的遊戲練習網站(Ex, Wordwall 網站),實體課程的話,可以是簡單的桌遊,或是分組進行的其他小遊戲喔!
文章最後 如果想更深入的研習中文語法,可以參考這本由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策劃出版的語法書『當代中文語法點全集(二版)』,裡面有每個語法點的詳細介紹和例句,能夠幫助理解使用的情境。

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漢字及詞彙的教學技巧,可以參考這篇『如何讓學生愛上學漢字?』,和這篇『5種華語詞彙教學法分享及華語詞彙基本概念』,讓我們共同來深入探討其他不同的教學技巧和課室活動喔!
以上這些教學法很多都是之前修華語教學課程時的課程隨筆,再另外補充上自己這一兩年來的一些教學經驗分享,如果有不夠清楚的地方或是任何問題,都歡迎留言討論喔!:)